您的位置:

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

唐代以前


濮人种茶  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认为周武王伐纣时有“丹漆茶密”“皆纳贡之”记载。

神农本草  战国时期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有关茶事的最早记载

茶产益州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有茶产益州的记载。

武侯遗种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南中茶子  晋傅撰《七诲》“南中茶子、西极石蜜”等特产(陆羽《茶经》)

 

唐宋时期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 

西蕃普茶  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茶出银生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樊绰著《蛮书》(又称《云南志》),其卷七“管内物产”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蒙舍即今巍山县,蒙舍蛮是指蒙舍广大的土著民族),这是记载云南茶叶最早的史料。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茶马易市  宋朝,“茶马易市”、“以茶治边”政策的推行,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番”(指现今的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的西北部)的马匹。大理国(宋代云南建有大理国)已加入滇藏茶叶贸易行列。

 

元明时期


元代,在永宁(今丽江地区的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大理茶叶通过宁蒗运往四川与西藏。

明人谢肇淛在《滇略》中说:“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滇略》载:“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

明.冯时可《滇行纪略》(16世纪下)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感通寺茶系指大理感通寺出产的茶叶,天池指的是明代江苏苏州的天池山出产的名茶,伏龙是指浙江古会稽(今绍兴)名茶之一,亦称卧龙茶。《茶苑》一书载:“感通山岗产茶,甘芳纤白,为滇茶第一”。  

《明一统志》:“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

《明•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阳羡是江苏的宜兴县,唐朝陆羽《茶经》提到阳羡茶,而大理点苍山感通寺所产之茶的性状和滋味都不比阳羡茶次。

公元1639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滇游日记》载有感通茶:“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98年公司创始人外聘入职于中国土产畜产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深圳富华茶苑发展有限公司


企业改制

深圳转移广州

2003年受公司派遣工作于广州市海珠区、云南茶叶驻广州办事处《盘龙大厦》


改制结束

海珠区转移荔湾区

2004年创始人位于全球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广州芳村设立云南茶叶广州经营部

2007年佛山市南海区设立一分店

2009年广州市芳村区设立二分店

2010年广州市荔湾区设立三分店

2012年注册成立广州杜丘茶业有限公司